有不少小伙伴在减肥中
经常面临这些的困惑:
刚开始减重时,掉秤速度可观,
到了后期,即使坚持清淡饮食和运动,
体重却不怎么变了。
这实在让人沮丧又困惑!
是方法不对?还是忽略了某些关键细节?
……
别担心,小鱼这就来给大家一一解答
真相了!原来判断胖瘦不能只凭体重和BMI
肥胖与否一是不能凭感觉来判断,二是不能只看体重和身高,三是更不能说女人体重超过一百斤就是胖。
体质量指数(BMI)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常用标准,可使用体重(单位为千克)除以身高(单位为米)的平方来计算。
根据BMI的数值,可以进行如下划分。 正常范围:18.5~23.9kg/m² 超重:24.0~27.9kg/m² 肥胖:≥28kg/m²
健康体重可不是光看数字达标那么简单!它是身体处于良好状态的一种体现。BMI是一个参考值,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成分不同,肌肉含量高的人,可能BMI也略高,但实际上这并不是肥胖。
除了BMI,我们还有腰围、腰臀比、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这些指标。它们能更全面地告诉我们身体的脂肪含量和分布情况。
体脂率尤其重要,它直接反映脂肪占体重的比例。有些人发现体重明明在正常范围,但体脂率却偏高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假瘦”!看起来瘦,但脂肪其实不少,健康风险依然存在。
所以,别光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,健康的关键是看身体的整体状态。体脂率、腰围这些指标才是更靠谱的参考!
想要减肥效果来的更明显,学会制造能量缺口
吃动平衡其实就是个简单的道理:吃进去的热量和消耗的热量要扯平,这样体重才能稳住。
想减重的话,就得让“吃进去的热量”少于“消耗的热量”,也就是制造一个能量缺口。但别急着搞大动作!身体需要时间适应新的吃动模式,刚开始别追求太大的缺口,慢慢来,根据身体的反馈调整方案。总之,减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稳扎稳打才是长久之计!
一日三餐要合理分配。早餐吃好,提供一天所需能量的30%;午餐吃饱,占40%;晚餐吃少,占30%。
食物种类要丰富,每天尽量摄入12种以上食物,每周25种以上;尽量做到主食种类多样化,建议多吃全谷物、杂豆和薯类,使营养更丰富。
比如早餐可以来一碗燕麦粥,搭配一个水煮蛋、一杯牛奶和一小把坚果;午餐有糙米饭、清炒时蔬、香煎鸡胸肉/卤牛肉;晚餐则是红薯、清蒸鱼和凉拌蔬菜。
“一日三餐”怎么吃更容易瘦? 三餐热量占比: 早餐25%~30% 午餐30%~40% 晚餐30%~35% 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,每周摄入25种以上
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。像快走或慢跑,速度应为每分钟100~120步;强度控制在可以一边快走或跑一边说话,但不能唱歌的程度。此外,也可以选择游泳、骑自行车等。
除了有氧运动,每周还应进行2~3次力量训练。比如深蹲、平板支撑、举哑铃等,帮助增加肌肉量,提高基础代谢率。如果时间有限,职场人士利用碎片化时间爬楼梯、步行上下班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第一要作息规律,每晚23点前睡觉,避免熬夜损耗气血。第二要调节心态,肝郁情绪容易加剧脾胃不和,可以尝试冥想或品茶,缓解压力。第三,不要久坐,每小时起身轻松活动5分钟,促进血液循环。
看完这篇文章,你是不是也心动了?
减肥不是为了迎合别人,而是为了让自己越来越好。与其“暴力减肥”,不如跟着专业减肥指南来,循序渐进地调理身体。
这样你会发现皮肤变好了,睡眠质量提高了,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更加美丽。
健康体重,一起行动!让我们即刻启程,遇见更“健康”的自己!